《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整理3篇)

时间:2024-05-06 来源:网友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刘老师的为人。

2、能正确的理解课题及延伸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能认真总结。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那温情脉脉的开篇,还记得它的写作特点吗?

二、新授

1、多么巧妙而独特的开篇方式呀!作者让我们目睹了这物,让我揣上了这份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潜心研读课文,去探究一个秘密,那就是“怎样写?”和“为什么写?”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可循。这两项目标也是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

2、打开书本,将目光锁定课文4—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关于刘老师的那几件事?自由朗读,老师希望你们尽力做到:口中读出感觉,眼里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对于现在提出的读书要求,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带着一定的要求来读书,才能真正让他们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3、学生回答: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4、孩子们,在这三件事中,有许多让人怦然心跳的细节,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老师请你默读4—9自然段,并用心灵的相机拍下一段录或一张照片,关于刘老师的最难忘的,将他定格,并取一个名字,赶快拿出笔,从4—9段的文字中寻找灵感,期待你们的精彩。

(对于学生对这三件事的深入理解,我采用的不是惯用的画下让自己的感动的句子,而是让他们用心灵的相机来选择感动的瞬间。并取个名字,这个目的是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能用词语概括,其实就是列小标题,也是对他们理解和概括能力的一个训练。还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来列小标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更深入的进行情感体会。)

5、学生读书并做记录。

6、分析、汇报自己的照片。

学习“笑谈残腿”

(1)你拍的是什么?读出文字,板书:笑。

(2)你给它取了什么名字?为什么?还有谁也拍下了这段?取的什么名字?为什么?

(3)出示:“但笑过.......敬。”“笑”:风趣、“酸涩”:理解和同情。“尊敬”:反衬老师坚强乐观和学生亲密无间。

(4)指导朗读孩子们那复杂的心情。

(在对文字和情感进行深一层的体会和理解之后,再进行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习“旋转板书”

(1)你拍的是什么?读出文字、板书:转。

(2)你给它取得什么名字?为什么?

(3)再请一位同学。

(4)师:你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你个个艰难的动作不知一天要做多少次,而每一次的转动,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请问,这心跳包含着什么?

(对于“心跳”的含义,这里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除了他们生理上的心跳之外,包含的情感又有哪些呢?真正进入文字之后,对于刘老师的形象树立更有添砖加瓦的作用。)

(5)师:带着你们的情感来用心朗读吧。

学习“放飞风筝”

(1)你抓拍的是哪一段?读出文字。

(2)你取得什么名字?为什么?

(3)还有谁抓拍的是关于放风筝的镜头。

(4)请同学回答,板书:追。

(5)出示:“有一次.........力量。”

①“故意”:他想证明什么吗?

②“笑着”:不畏困难,乐观。

③“叫着”:心中的欢快。

④“蹦跳着”:忘我,忘记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⑤“不要管,我自己来”:一种自信。

(这一段的教学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于是,我从“故意”一词入手,为什么刘老师要故意去放飞?他真正追寻的仅仅是那线绳吗?他还在追寻什么呢?对于生命的追求,对快乐的追赶,对命运的抗争等情感的体验会凸显出来的。)

6、师:娴熟的动作,洪亮的喊声,再加上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这种和谐的美,使刘老师的心也一起跃上了蓝天,如同空中的风筝一样自由畅快。那时的他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那时的刘老师在抓住线端的刹那,在想些什么呢?他还在追赶什么呢?

7、指导朗读:让我们和刘老师一起放飞风筝吧!

8、师:同学们,通过你们拍下的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次次深情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无完美身体,却有着完美人格的刘老师的伟大形象,所以事隔30年,他的学生对他满怀留恋。

9、配乐:齐读第10自然段、深情地朗读并思考:“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

10、师:你现在能明白课题“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吗?

①风筝是刘老师那写过无数粉笔字的制作品。

②寄托对工作和生活热爱和追求!

③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对于文章中的题目理解是文章的重难点,这里的答案不固定,让他们充分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应该是对他们的一种思考结果的肯定。也是对题目的深度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11、师:正是刘老师那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铭刻在苏叔阳的心中,促使一个身患肺癌和肾癌的人,写下300多万字,七本书。还有什么样的言语能表达他的思恋之情呢?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12、出示最后一段:轻声读。

13、师:这里的省略号又省略了怎样的内心独白呢?

14、学生回答:

15、师:是什么魔力让我们的呼唤余音绕梁?是刘老师的什么让我们感慨一生呢?

16、同学们,不仅是刘老师,苏叔阳也用自己的行动和炽热的文字为我们奏响了一首“生命之歌”。相信,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怀揣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老师期待你们能够奏出更洪亮的“生命之歌”。

(借题发挥,借助刘老师理想的风筝,也想让孩子们怀揣理想,并鼓励他们能大胆放飞,勇敢向前。并表示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和祝福。相信,孩子们的心灵会得到洗礼,也会在心中激起实现理想的浪花,他们一定会去为之奋斗!)

17、总结:同学们在了解作者为什么写刘老师在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的同时,相信,大家也收获了不少写作方法,请你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8、出示:写作方法指导:老师把大家说的归纳了一下。孩子们,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文道和文法,要想学到她的道和法,那就要求我们能潜心阅读文章、细心进行体味、认真进行总结、用心进行提炼。这样才能为己所用,才能学以致用。

(教给学生要注意文章的文道和文法,学会自己去研究、体会、总结和提炼,也是在阅读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一项本领。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内容,对于习作的学法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整理3篇) 】相关文章:

鍦熷¥閲嶉噾灞炴薄鏌撳嵄瀹 2024-05-06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整理3篇) 2024-05-06

绀句細蹇冪悊瀛︾殑鎰忎箟鍜屼綔鐢 2024-05-06